我們需要改變

渴望出人頭地,卻稚拙而懷疑;有莫名的自信,卻也滿腦子恐懼;他們是學歷最高,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一代,這幾乎是二十一世紀全球年輕人的共同寫照。《天下雜誌》
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,一語道破年輕人現階段共同的問題。台大副校長室裡的湯明哲指出,他不擔心學生找不到工作,而是:怎麼學生對生命都沒有熱情。亦感嘆,多數學生只在乎考試、成績、考公務員、上研究所。難道台灣的年輕一輩,真的只有學歷、焦慮,沒有對生命的熱情嗎?

一次同學的聚會,剛退伍或職場打滾一年的朋友們,都羨慕我念研究所。究其原因,不是因為讀書重要,而是工作難找。言談間,除了感嘆整體環境的不景氣,最後矛頭仍指向學校的教育。對於教育的問題,從龍應台《野火集》後,就一直延燒至今。很多年輕人都在納悶「為什麼學校、老師的教育都不改變」。仍是學生的我,也不方便評論。僅提出幾個值得學校或師長深思的方向。這是出自於Rohit Bhargava《Personality not Included》書裡所提到,四個妨礙組織改變的最大阻力。

為何教育會無法改變,如果仔細看看下面四個理由,就會發現它們背後全都隱藏了一種情緒,那就是恐懼。恐懼一直是許多人無法改變思維,或產生重大突破的原因。恐懼通常來自於下列這四項因素:
  1. 成功:我們的方法很有效,不需要改變。
  2. 不確定性: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。
  3. 傳統:我們一直都是這麼做。
  4. 先例:我們沒有人用過那種方法。
從上述第一項因素分析來看,學校(或師長)仍有錯誤的觀念,那就是:學校過去是成功的,為什麼需要改變?依然還是沉溺於昔日的光環,認為全部的事情都很好,根本不需要改變。第二,當師長不確定改變後的行為會被如何解讀,或為自己帶來什麼下場,自然就很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。第三道阻力,則是師長總是要我們乖乖安於現狀,阻止學生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。這裡所謂的「現狀」,往往就是行之有年的傳統。而死守自己的傳統,第一個原因,就是念舊。而第二個原因,則是盲目地相信現在的教學方法是最好的,因為以前這麼做,都很成功。最後一項妨礙改變的因素,往往表現在畢業專題製作或是作業上。每當學生提出新的點子,馬上就會被問:之前有誰做過?你大概就會瞭解,先例為什麼是妨礙的第四項因素。當一家企業太過注重先例,往往就會造成所謂的「抄襲式行銷」(copycat marketing),學校亦是。

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,學歷的迷思、焦慮的情緒,以及失去對生命的熱情,並不完全因為環境不景氣,或年輕人都是草莓族、抗壓性低、不獨立思考,教育單位亦有責任才是。因此,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一起「改變」吧!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