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當代視野詮釋眷村空間-趙佳祥

「日子過了就好了」 

走進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,想起公視時代劇《一把青》中,師娘經典的台詞。曾經苦難的日子過去了,我想稍微調整一下句子順序,「好了過了,好好過日子。」 

文物館前身為「北屯新村」,建於民國49年,是空軍軍眷宿舍,後更名為「凌雲社區」。走在蜿蜒的房間隔層內,看見火柴盒、美軍米袋、舊式電話筒,留下了那個時代存在的證明,彷彿看見師娘們坐在牌桌前俐落的摸牌,孩子們來回奔跑嬉戲。 在文物館門口,以為迎接我們的會是一口字正腔圓、丹田有力的館長伯伯,沒想到出現的是一位長相清秀的年輕男子,他是館長-趙佳祥。如果說眷村能夠代表一個時代、一種文化,那佳祥便是連結新舊時代的跨世代生活設計師。 

趙佳祥是外省第五代,也就是大家口中的「芋頭番薯」(指外省人與臺灣人通婚的後代)。從小在國、台語交雜的環境下長大,吃著眷村味,也吃著老台菜,「兩個文化彙整起來就變成我們的文化。」佳祥說,因此,奠定了文物館與其他眷村館舍的差異與獨特性。 

「我們這一代不是以自身經歷去重現歷史,而是去回溯歷史。」 

趙佳祥表示,在初承接時,館舍因年久失修而變得殘破不堪,他與弟弟趙佳宏在有限的經費下逐步整理館舍,重新規劃,以當代的視角詮釋著大時代的眷村記憶。所以,在這個空間他們學習酒釀,捲起衣袖做眷村菜,透過住戶口述歷史的訪談,一個個發生在這裡故事,連結起兩個世代,藉由這個空間與那一代的人對話。 

文物館裡集結了廚師、理髮師兩種職人文化,在這裡不僅能吃到 方正谷眷村味、 飛冰菓室,轉個彎,看見紅、白、藍相間的理髮霓虹燈, 大方男士理髮文物館,館內不只收藏了以前剪頭髮的器具,可以直接在這邊梳一顆復古油頭,體驗傳統技藝。從趙佳祥堅毅的眼神中,看見他對眷村空間的未來規劃與想像。 

世代交移,隨著時間慢慢沖淡了新舊世代彼此之間的連結,很高興看見佳祥帶著這個世代的人們,串起與上一代的對話,喚起這份記憶。各位不妨放慢一下腳步,到文物館細細品味那份老記憶與新生代碰撞出的新火花吧!









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